无量子解读道德经: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1047 更新时间:2020年04月17日13:04:12 打印此页 关闭

【原文】

治人事天,莫若啬①。夫唯啬,是谓早服②;早服谓之重积德;重积德则无不克③;无不克则莫之其极;莫之其极,可以有国。有国之母④,可以长久。是谓深根固柢⑤,长生久视之道⑥。

【注释】

①啬:这里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,以归无为之意。

②早服:早准备。

③克:胜任。

④母:这里指“道”,譬喻保国的根本之道。

⑤柢:树木的根。

⑥视:生活。

【译文】

治理百姓、养护身心,没有比爱惜精力更为重要的了。爱惜精力,万事才能早做准备。早做准备,就是厚积其德。厚积其德就没有不能胜任的事,没有不能胜任的事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。无法估计力量,他就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。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,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。这就是根深柢固,长生久视的道理。

【解析】

本章重点讲的是“治人事天”的原则,并提出了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,即“啬”,也就是收敛、退藏,保持虚境。老子认为,只要能够做到啬,就能抓住治人事天的根本。

我们先来看看“治人事天,莫若啬”一句。“治人”指的是治理人民,“事天”指的是保养精气、养护身心。老子思想的核心是“无为”、“不争”和“无欲无求”,为了帮助人们克制私欲,老子提出了啬的观念。什么是啬呢?啬原本是爱的意思,既可引申为爱惜、保养,也可引申为节俭。因此,这句话所揭示的道理就是:治理民众、养护身心,没有比注重节俭、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。

然后,我们再来看看“夫唯啬,是谓早服”一句。这里的“早服”,意为及早服从、及早从事。整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统治者只有懂得节俭,才能真正做到施惠于人,才能服从自然之道。如果不懂得节俭,就算是提早作过打算,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。因此,节俭是顺应自然之道的行为。在这里,老子告诫统治者要节省民财、爱惜民力,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了无为而治。

紧接着,老子义提出“早服谓之重积德”。其中,“德”指的是君主的德行。君主的德行主要体现在领导治理圉家的实践中,治理同家的关键在于保证人民衣食无忧,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。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百姓只有丰衣足食了,才会安下心来,才不会惹是生非,发生逆乱。储藏好粮食,除了关系到民心的安定,还牵涉到战争的成败。有句话这样说:“兵马未到,粮草先行。”由此可见,粮食在战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对于统治者来说,要懂得积蓄粮食的重要性,因为民生问题是稳定国家的基础。作为君主,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预见各种事情的能力,并能由此制定出相应的对策,而粮食是否充足就是检验一个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标。

“重积德则无不克;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”,这两句话指出了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。其中,“无不克”指的是无所不胜,能战胜一切。只有做到物资充足、人民安定、社会和谐、领导者高瞻远瞩,这个国家才能战无不克。实际上,“无不克”是广义上的,它并非专指战争,还指各种困难和挫折。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不克,他必然是高深莫测的,人们也就无法揣测他的思想深度了。

什么是“有国之母”?“母”喻指生育万物的大道,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,“有国之母”可以理解为“有了国家作为立身的根本”,这是就统治者而言的。紧接着,老子很自然地推出了“可以长久”的结论。

对于统治者来说,节俭具有重大的意义。而对于个人来说,节俭同样意义重大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一个人如果做到以节俭为美,那么他必定能和大道大德同步,必然会成为一个寡欲恬淡之人。
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莫若,犹莫过也。啬,农夫。农人之治田,务去其殊类,归于齐一也。全其自然,不急其荒病,除其所以荒病。上承天命,下绥百姓,莫过于此。

早服,常也。唯重积德,不欲锐速,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。故曰“早服谓之重积德”者也。以有穷而莅国,非能有国也。国之所以安,谓之母。重积德,是唯图其根,然后营末,乃得其终也。

莫若,是莫过于的意思。啬是指农夫。农民种田,必须把与庄稼不同类的杂草去掉,只留下有用的一种作物。农民完全遵循自然规律,不担心庄稼长势不好,而是去除庄稼长势不好的原因——杂草。对上顺承自然的趋势,对下使百姓和谐安定,没有比这样更高明的了。

要尽早归复的是普遍、永久的规律。唯有不断积累德行,不追求快速,这样之后才能早日顺服、归复于普遍的规律。所以说早服就要不断积累德行。以有限、局限的能力莅临国君的地位,还不能拥有国家。国家安定的原因,这里称为母。不断积累德行是着眼于根本,然后再处理次要的事,就能够长久而善终。

苏辙《老子解》

凡物方则割,廉则刿,直则肆,光则耀。唯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此谓啬也。夫啬者,有而不用者也。世患无以服人,苟诚有而能啬,虽未尝与物较,而物知其非不能也,则其服之早矣。物既已服,敛藏而用,至于没身而终不试,则德重积矣。德积既厚,虽天下之刚强,无不能克,则物莫测其量矣。如此而后可以有国。

彼世之小人,有尺寸之柄而轻用之,一试不服,天下测知其深浅而争犯之,虽欲保其国家,不可得也。吾是以知啬之可以有国,可以有国,则有国之母也。

凡是事物,方正就显得突兀,有棱角就容易刺伤人,是直的就莽撞,光亮的就耀人眼目。只有圣人方正而不显得突兀,有棱角而不会刺伤人,笔直而不放纵,光亮而不耀眼。这就叫做啬。啬,是有而不用的意思。世人都犯愁没有东西可以使人顺从,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物而能不拿来使用,虽然没有与其他事物较量过,但是其他事物知道它不是不具备这样的功能,那么其他事物很早就会服从。万物既然已经顺从,就把能使人顺服的东西藏起来,到死都不去实验它的功用,那品德就深厚地积累下来了。既然有深厚的品德,天下最刚强有力的事物也不能和他匹敌,所以万物都无法知道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。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可以拥有国家。

世上的小人有尺寸那么大的权力就轻易使用,一试不能使别人顺服,天下知道他有多大的力量了所以都来侵犯他,虽然想要保存他的国家却做不到。我因此知道有力量而不使用可以拥有国家,是管理国家的根本。

孟子曰:“尽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”以啬治人,则可以有国者是也;以啬事天,则深根固蒂者是也。古之圣人,保其性命之常,不以外耗内,则根深而不可拔,蒂固而不可脱。虽以长生久视可也。盖治人事天,虽有内外之异,而莫若啬则一也。

孟子说:“尽心履行责任,修养自己的本性,就这样来侍奉天。”以有力量而不使用的原则来治理百姓,就可以拥有国家;以这个原则来侍奉天,就会根深蒂固,自身安稳、繁盛。古代的圣人,保守性命的永久、常规的状态,不以外物损耗自己的心神,所以根深不能被拔起,蒂芥结实不易脱离。所以能够长久地生存与感受。治理百姓和服侍天虽然有内外的区别,但有力量不使用的原则是一致的。

上一条:无量子解读道德经:第六十章 治国烹鲜 下一条:无量子解读道德经: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